环艺专业赴上海苏州杭州专业游学之旅

发布时间:2015-07-05浏览次数:0


     2014年的7月初,环艺专业11级、12级共25名同学由辅导员周翠萍与陈琳老师带队前往上海,苏州,杭州进行学习和考察,算上路上耗费的时间,我们的行程一共进行了十天,从6号下午出发直至15号下午。

    第一天,我们坐着从海口出发到达上海的火车,大约在9点的时候到达上海。我们的第一站是上海浦西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是一个旧场房改造后的建筑,他的标志性在于那高高的烟囱,而如今成为城市的温度计,时刻标识着城市温度的变化。建筑的内部有很多还保留着工厂的钢结构。建筑从颜色和材质上来看是现代的简约风格,内部空间很开阔,尺度跨度也很大,在这里不定期的举办艺术展览活动供人们观看。

海口合影

上海当代艺术馆


    中午过后我们去的是上海1933年的屠宰场,在上海建成的时候它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肉制品加工厂,它的设计师英国人巴尔弗斯绝对不会想到,他设计的这座如迷宫般具有艺术气质的屠宰场,在现在成为了艺术之地。这种大胆与创新的改造让我非常兴奋。不过也并不是故弄玄虚,因为仅从外表看它,就会让人有一点点的好奇,因为它很不像我们想像的屠宰场,暖灰色简单的水泥材料与复杂的结构甚至有点后现代的味道。走进老场坊那种兴奋感会被迅速地释放开,仿佛看到各种几何图形运用在建筑之中,方的、圆的、角的、螺旋的,平行的、交错的……风格既古朴,又带有现代气息。在1933屠宰场,建筑是绝对的魅力核心。准确的说1933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区,它没有很多的关于艺术的展区空间,它更像是个位于艺术场地的商业区,老场坊入驻的商店、工作室和餐厅,商业进行了大型的文化包装后被渲染上了一层艺术气息。将建筑与商业混搭这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屠宰场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同济大学并与同济大学的殷正声教授进行交流,教授很有亲和力、见多识广,去过很多国家,对自己或是别人的设计都进行了辨证的评价,通过交流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殷老师给我们上完课以后大家亲切的交流合影。

殷教授给同学讲座


中芬交流合影


殷教授合影


中芬交流中心


    然后由他的研究生带领我们参观了中芬中心记忆尤为深刻。这里不仅设有很多学习交流的工作室空间,还有一些会议室,老员工创业基地,室内运动设施,开放厨房等等;还有很多细小的细节无处不显示着对员工学习,生活所需求的人性设计,比如在吊顶上的插线板,只需轻轻一拉它便可以满足很多员工用电的需求,而且因为插线板在吊顶的位置不仅可以使空间井然有序,还可以避免很多电线在地上造成安全隐患,非常安全。在建筑设计馆也有很多工作室及工具可以提供给员工学习。这些学习设施的设置促进员工们交流与学习。可以说这里的学习氛围很浓,不止我相信大家当时都有过如果可以来这上学的各种想法。

    下午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主要参观了1:500比例反映上海内环110平方公里核心城区的规划与现状的城市规划主体模型。南京路步行街有各种小品、街道家具、灯杆的尺度与人、建筑的尺度相协调,为游人创造一个舒适、悠闲的购物环境。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多为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他们见证了中国的耻辱年代,历经百年沧桑依然耸立在此,它们成了上海的荣光。

上海浦东夜景

万国建筑群


    第三天我们考察多利有机餐厅,低调奢华有内涵形容这里再适合不过了,餐厅整个设计朴实无华,却显大气,每张桌椅,厨房用具,橱柜都价格不菲,还有餐厅内收藏的拉菲红酒都让我印象极深。随后考察喜玛拉雅中心,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矶崎新这个设计师,也对其进行过深入认识,这次很荣幸的真正见识到他设计的建筑很激动,矶崎新是位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未完成。

多利有机餐厅


    喜马拉雅中心由著名日籍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矶崎新设计,喜马拉雅中心建筑整体由晶莹透亮的立方和自然质朴的“异型林”构成。晶莹透亮、简洁明快的方形体内是证大•大隐酒店、证大艺术酒店和商场;中央不规则的“异型林”内,包含喜玛拉雅美术馆与大观舞台。喜玛拉雅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而是一座雕塑、更是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异型林”结构部分,承载了喜玛拉雅中心的艺术性,不仅从外形上、更从内涵上将艺术的渲染力源源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建筑,使整座建筑的魅力随异形体不断生长。“异型林”犹如从地下自然生长出的“林”,支撑起整个喜玛拉雅中心。因此,异形体在设计和建造时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达到建筑设计的美观,更要科学而严谨地考虑自然力学。在矶崎新先生的设计理念中,喜玛拉雅中心的异形体部分,应该富有质感,且浑然天成,不经刻意的修饰。喜玛拉雅中心的建筑造型,旨在将中国智慧融入当代建筑之中,成就二十一世纪世界级大都会努力追求“像”。建筑已超越了现下建筑和艺术的概念,虽沉埋在都市纷杂之中,却能通过本身特有的个性和表情吸引人们的视线,我们称之为建筑雕塑。喜马拉雅中心的设计很好的将美观与功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运用古老中国精神和哲学,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淬炼出属于当代中国的生活美学指标,旨在打造体现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品质生活与服务。

喜马拉雅中心


    中华艺术宫是原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则更是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是我国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被誉为“中国馆之父”。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更名中华艺术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
     通过对其外观和建筑的学习和研究,我认为中国艺术馆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的代表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上。中国艺术馆顶冠造型雄浑,与古代房屋屋檐造型看似相同但又有很大区别体现了中国古代规矩厚重的建筑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设计感在其中。另外中国馆的颜色也恰恰选用了最能代表中国的颜色 ---“中国红”。这种红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稳重大气的文化底蕴和热情的民族品格,更象征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为“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当时民间一派繁荣的景象和人们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清明上河图》我们都看过,动态的形式还是第一次 看到。站在画前好像身临其境地,更趣味性十足,艺术也好设计也罢,本就是这样,它们二者之间相互融合促进和发展,并没有完全纯粹的存在,给古老的《清明上河图》加上动态的效果,不就是当代人结合古老的艺术而做的设计吗?

中华艺术宫合影


    通过对中华艺术馆馆内的进一步参观,我自身能切身学习到的是,我们做设计,不能凭空想象,那样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华而不实。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做出为生活所用的设计,无论是产品还是建筑。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例子。正是因为设计者注意到了现代人的需要,将当代科技融入其中,使整幅画作不再单调而枯燥。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设计有了更加丰富全面的认识,我进一步理解接受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理论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联想和思考。我们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实践的时候自由和熟练地运用起来。面对这一个建筑物或者设计作品,只有头脑里有解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思考出有用的内容。当天去的时候赶上上海电影节展,参观了很多经典动画片和电影的手稿。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都是上海经典地标性建筑。    

   第四天上午我们去了分布多种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的田子坊和由旧属法租界的旧厂房改造成的八号桥创意园,这里聚集了各大娱乐、文化、媒体公司,工作氛围极其轻松、舒适。下午我们到城隍庙感受这里的繁荣,热闹,品尝了上海有名小吃南翔包子。傍晚我们又到以上海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的新天地酒吧街。

八号桥


    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K11。上海K11是一个把艺术,人文,自然,商业相融合的全新品牌。将精神与物质消费相结合。这里有20%的品牌首次入驻上海。这种具有新鲜感的消费体验,也正是为此我们特地来到K11实地考察学习。
     从商业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在K11里专卖店的展示设计都有很多精彩的设计。体现在对形式,颜色,材质的细心研究与琢磨,产生了很多有趣的设计。比如奶酪店的吊顶采用的是很有年代感的坛子,使人不禁联想到店面的文化背景,又想到年代久远淳朴的制作工艺与醇香的味道,又或是pizza店外大尺度的由链子组成的帘子,通过把普遍易得的材质重新排列组合后,从而在形式上展现出新的效果,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还有一些服装专卖的橱窗展示设计,运用道具,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使整体统一协调并以材质的差异烘托出商品的质感。或者是情景比较真实的橱窗展示,使那些即使不了解产品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一目了然的就接收到商店产品的特色宗旨。还有一些展柜的设计也独具一格,如JINS眼镜店的展柜设计,它并不是普通长方体的展柜,常规的眼睛展柜不是很矮的玻璃展柜就是高高的展架,其实他们都有些弊端,矮的玻璃展柜虽然可以很好地保护好商品,但是不方便消费者自主挑选商品,还有就是相对摆放的展品较少,高度很大的展架虽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但是在一些高度消费者不易观察到,而且也对于一些易碎的商品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一些商场展架和展柜的高度也不宜过高,展架展柜的高度会影响整个商场的视野,和空间的流畅性。JINS的展柜设计它的高度既可以满足商场对展柜的高度限制,也可以方便消费者自主挑选商品,摆放商品的高度,都在有效的展示范围内,而且还增多了展示商品的数量,在造型,材质,颜色上简洁朴素的风格,这种展柜的实用功能很好。在处理展柜,展架,以及展示空间的设计时,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外观,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不同人的诉求,要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苏州我们上午主要参观的是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建筑外观颜色主要为深灰色和白色,与当地江南园林的粉墙黛瓦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


狮子林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运用了园林的山体,水体,植物,建筑,园路五大造园要素。从博物馆的主建筑走进去,在大厅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后院的景观,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山”,“水”的处理。苏州博物馆的山体既不是北方皇家园林大尺度的具象的山,也不是江南园林用奇石堆砌出来的象征的山,但是又可以找到前两者的相似点,例如如它有似北方皇家园林山体的绵延宏伟外形轮廓,还有似江南园林山体的精致小巧的体量,其色彩和质感也与江南园林的奇石极其相似。山体处在水体边缘,背景是江南粉墙,在对面看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粉墙即是宣纸,山体水体即是水墨风景。建筑在设计上还根据博物馆展览功能的需要在大厅,走廊设有大面积的自然采光。
     最后一站是杭州的郭庄,也许是出于之前对它并不了解,第一次见到郭庄又正好赶上下雨,在雨中游园让我感觉十分的惬意又充满着惊喜。从苏州的园林到杭州的园林无处不体现着古人对造园的兴致和他们的造园技艺。
     在植物上,苏州的拙政园和杭州的郭庄都对荷花有着一致的偏爱,不论是池塘中的荷花,还是花盆里的荷花,处处装点着园林的风景,使我联想到很多文人墨客对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格的赞美,也是对他们对自己为人处事的一种鞭策。

    在道路的铺装方面也有很多讲究,如苏州狮子林园路旁用石头围成的草池,那并不是随意的一个造型,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葫芦形状,有着吉祥的寓意。还有花形铜钱形状铺装的路面,寓意着先会花钱,还是先回挣钱,还有拙政园带有中国结形状的园路……发现的这些小细节为我游园增添了几分乐趣,也许这也是游园的乐趣之一吧。

凯宾斯基酒店考察交流会


    这是一次特别的游学之旅,出发前在抱怨要坐33小时甚至延时的火车,但真真切切躺在列车硬卧上的感觉又不一样,轨道的每一次滚动都能亲切感受到,和同路人聊着生活趣事、一路观看不同城市的建筑,回想起从我们游学调研的大部队一开进上海城市的时候,我们就马不停蹄的第一站直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坐在车上还没到的时候我们听到我们的周姐还有负责查资料的同学就告诉我们他特有的建筑标识城市温度计,我现在还记得看到的时候是29摄氏度的城市温度,我被吸引了,这是第一份激动,在后面的宰牛场创意工作坊,让我体会到的是那数十年风吹雨打不毁的水泥钢筋结构。还有他们别具匠心的改造风格,尽管参观一个人小时但我们都很喜欢,我们舍不得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领略了同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体会了城市规划馆的浩瀚壮观,享受了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的商业文化和人潮涌动的热闹,和平饭店的端庄高大上,享受了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的商业文化和人潮涌动的热闹,和平饭店的端庄高大上,远远不够的是我们走过的东方明珠塔的脚下,避雨于金茂大厦附近的欢悦,游过泰晤士小镇的异域风情,看过天主大教堂和松江城市规划馆,紧接着我们就到了苏州,在雨中我们开拔到苏州姑苏城外,带着雨的凉意我们就去了苏州博物馆、狮子林、拙政园,用脚探测了园林假山水的奇异怪峋,赏过十里山塘街的夜色游览过杭州河坊街,最后我们就到了挺进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参观了王澍的代表作,也再次进入一个校园了。尽管已放假但我们仍能感受那浓浓的学术氛围,最后我们又是在雨中乘船赏了西湖美景看过雷峰塔,拜访了郭庄的别致风雅,大部队历时8天7夜走过江南两省一市,整个游学收获满满,快乐满满,我们幸福一路!感受到不同城市之间的人文气息、建筑风格、本帮菜、苏帮菜、杭帮菜的菜式各异。
     因为是游学,去往之前我们肯定要有所准备,上网查阅资料,对比,总结,都是一种好的方式。资料中许多不懂的东西,当到了实地以后,会突然恍然大悟一般的——哦,原来是这样啊!不得不说走进之后,我们会发现,许多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没有见到之前或许会以为是这样,但偏偏他又是那样的。只有当我们亲身融入其中,才会知道他的奥妙所在呢!为了探索这种什么都不一样的好奇心,我们参观了代表性的建筑、街道等、用拍照方式记录下来所观,用来往后回味,用日记本记下每日所观后感,不一定都关于学习,记下了甚多上海美食的地点等。在大众点评搜了各种好吃到嫌自己胃小的美食来告诉亲朋好友,证明这次来对了。
     这一次的游学,很可能是这辈子一份独一无二的回忆。不得不说其实每天早起,我们都会有些许的疲惫不堪,但是这些却不能影响美景对我们的诱惑力。当到达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那种渴望探究的感觉油然而生,期待着下一刻出现在眼前的新奇。
     旅途仍在继续,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



(文:曹蕾、郑袅、方银、李秋澎)

(图:郑袅、赵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