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才招聘 > 招生专栏
  • 《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报告

  • 发布时间:2024-07-29浏览:
  • 摘要:《中国建筑史》课程以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为根本任务,从课程基本情况、教学设计及内容、德育教学的实施手段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来说明在教学中恰当融入思政教育,其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员工综合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员工普遍反映加深了对建筑历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同时树立了文化自信,以海南本土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为核心,结合切实需求,为遗产地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概况

    “中国建筑史”是环规系(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三个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核心课,2学分,30学时,主要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先修课程是《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共同成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和环境设计创作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和“近现代建筑史”两大部分。《中国建筑史》从中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类型、文化内涵、建筑工艺、营造技术、思潮引领等出发,将中国建筑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充分融合多学科的知识,设计了以“纵横线索并行,以纵向——时间线索为主干,横向——类型线索为补充”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分别从城市建设;建筑类型——宫殿、祠庙、陵墓、住宅、园林;营造技术等多个层面对各个朝代的建筑成就、建造技术及营造手法进行逐层剖析。对于坚定设计与中国文化的重塑、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员工掌握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并能够将历史理论及历史实例中吸收到的知识,为以后学习设计专业课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员工分析问题的能力,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建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

    素质目标——课程以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蕴含在建筑历史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在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融入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建立具备比较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本土意识,能够认知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建筑历史演变与文化变迁,以及建筑文化多元发展、冲突、融合的现世意义的素养。

    二、德融教学设计及内容

    (一)德融教学设计思路

    对环规系二年级为主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创新性主要采用讲授、思考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讨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线下”课堂学习与讨论,结合智慧树的线上预习、拓展和测试教学,创新性地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立体交叉的“混合教学活动”模块。

    1) 课堂组织安排,线上+线下结合

    1) 发放经典设计书目电子版,结合书目提出问题,让大家结合问题思考并在看书的基础上讨论,做读书笔记。另外整理近现代建筑的先例分析。

          认真看书,做读书笔记。

    3) 让同学们的思路跟着课堂走,上课讲课视频+提问+笔记,员工反馈整体效果非常好。课后给大家提供优秀课程视频作为辅助教学,通过系统了解大家的学习状态。


       4)下课后,同学在平台提交课堂笔记,通过课程笔记,可以了解掌握同学们上课的状态。

    课程主要基于以下思路实施思政教育:

    1.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学内容突出地域性,课程案例讲解能够正确让员工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价值及其贡献,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高尚的品德修养,深入贯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史”的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信仰;

    3.积极引导员工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针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凝练和拓展,成果以制作知识点PPT和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员工通过参加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了解建筑历史及相关的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培养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综合地从文化和技术层面,观察、认识及评价建筑历史现象和当代建筑实践的能力;

    4.根据员工对自己生活环境及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熟悉度,安排其调研民居、近现代史迹及建筑调研等实例,通过视频制作、手绘图纸及软件模拟其营建技术等方式,组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组”,实现结合党史讲专业,结合专业学党史的理想教学模式,实现了海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起建筑文化的目标追求,树立文化建筑在中国的主人翁意识。

    (二)德融教学主要内容

    表 教学内容与德融教学的实施形式

    课程培养标准(知识能力及素养要求)

    思政元素

    实现形式

    标准1: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及发展历程

    1,1 为什么会采用木结构

    理论结合实际、思辨能力、大局观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思维导图

    1.2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理论结合实际、严谨、高效、本质观

    课堂讲述关联对比、逻辑推导、启发教学、课堂讨论

    标准2:掌握城市建设的分类、特征和主要实例研究

    2.1掌握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划思想

    2.2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划实例

    爱国、自信、进取、关联思维、创新思维、全局观、逻辑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视频、关联对比、课堂讨论

    标准3:掌握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状况

    3.1住宅与聚落

    比萨斜塔,圣索菲亚大教堂

    视频、案例教学、逻辑推导、课堂讨论、实地调研

    3.2 宫殿与坛庙

    善于变通、学以致用、多角度思考问题

    视频、案例教学、逻辑推导、课堂讨论、实地调研

    3.3 宗教建筑

    理论结合实际、思辨能力、大局观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思维导图

    3.4园林实例

    爱国、自信、进取、关联思维、创新思维、全局观、逻辑分析能力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思维导图、假期调研

    标准4:要求员工熟练掌握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建筑艺术发展情况.

     

    4.1 掌握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爱国、自信、进取、关联思维、创新思维、全局观、逻辑分析能力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专题研究

    4.2掌握重要的近现代建筑实例

    理论结合实际、思辨能力、大局观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专题研究

    4.3 掌握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理论结合实际、思辨能力、大局观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思维导图

    4.4 掌握当代建筑发展状况

    爱国、自信、进取、关联思维、创新思维、全局观、逻辑分析能力

    课堂案例讲解、视频、课堂讨论、思维导图

    标准5:要求员工根据实际调研能够进行专题研究

    结合所学能够进行专题调研及讲授

    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认真、灵活应变的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实地调研、课堂案例讨论讲解、思维导图

    三、德融教学实施手段

    (一)强调案例教学

    学习前人事迹,引入爱国思政利用案例教学法,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点,寻找相对应的古代建筑实例。通过对于实例建筑的分析、讲解、讨论,使员工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幻灯片讲解等方式向员工讲述中国古建筑研究背后的故事,如发现佛光寺,让员工了解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艰苦环境下一生致力于保护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二)突出地域特色

    例如当我们学习《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这一章内容时,学习古代建筑的整体发展历程,重点是构架式,平面组合关系等。以及这一章节的重难点:屋顶的等级与实际运用。为了更好的让学者掌握并了解此章节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科书局限,补充大量相关研究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学术意见,并为员工提供了进一步深化阅读的通史知识和课外文献、书籍目录。除了课外书籍的深化外,教师也要适当的突出地域性,让员工了解到自己身处地区所分布着哪些形制完整,与课本知识内容相对应的古建筑,并进行实地考察。让员工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去了解课本上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重难点,以及具有本地区独有的地域特色。例如当身处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学习到了建筑史的内容时,许许多多的木构架结构、屋顶、空间布局方式、建筑色彩、宗教建筑以及宫殿与坛庙等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实地勘察工作,三亚地区遗留古建筑最多的地域——崖州区。三亚市唯一一处唐代建筑遗址,为研究海南省古址建制的历史、形制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实物依据的大云寺遗址,是学习宗教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基础时的不错之选;崖城古民居建筑群,是崖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所体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古建筑群内存在多种屋顶形制方便员工通过实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古民居梁架步梁上瓜柱多见八面灯笼形、方瓶形、扁壶形等,对员工木构件的认识与学习帮助甚大;这样的突出地域学习方式,既使建筑类型发展有了确实的时代社会背景知识依托,又使历史朝代的讲授有更加丰富的建筑成果支撑,突破了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突出了历史理论课程特色。

    《中国建筑史》崖城学宫调研合影

    (三)引入专题研究

    广泛采用实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暑期的传统建筑调研,员工能在海南三亚地区进行文物勘察与测绘,记录文物建筑形制、了解地域建筑及社会环境及保护利用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这种了解不是由教师通过课堂告知员工。而是通过直接的观察带来最生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成为设计进一步发展的认知基础。观察催生体验从而推进操作,体验则帮助抽象和重新组织。正是得益于这些有价值的认知,让创造具有丰富性和逻辑性的空间成为可能。从而达到眼、手、脑的统一性。田野实践中的言传身教,引导员工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文化遗产的现状,进一步提升研究、保护及再利用遗产价值的能力。如2022年暑期环境设计的传统建筑测绘围绕三亚不可移动文物的调研展开,员工分组对崖州区、吉阳区、海棠区、天涯区进行调研,尤其是崖州区,分为不同小组,教师想方设法去引导、启发他们往更深的层次思考,间或让他们有发现的快感,以正向反馈来激发他们继续钻研的兴趣。同一个课题研究中,需要不同领域教师之间的合作,员工团队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擦出的火花。为了一个共同的课题目标,小组的每个成员都需要积极工作,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否则就将影响总体任务的完成。小组成员还需定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些过程来锻炼员工的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从而协作完成各阶段任务。鼓励教师间、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师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对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调研现场



    (四)推进双创教育

    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深入实施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继续扩大国、省、校三级科技训练项目覆盖面,持续提高项目质量。让员工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仅有的知识,而是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员工自己的理解让两个性质相同但内容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学习出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比如“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差别明显,但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往突出现代建筑革命性的文本夸大了二者的区别而相对忽略了二者的关联。



    四、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中国建筑史》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自主学习的兴趣,形成了较好的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员工综合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在中国建筑史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已获国家级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和省级项目9项,发表论文多篇,同时很多同学后续加入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部分优秀同学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武汉大学建筑历史专业继续深造学习,继续从事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在行业内获得了较多好评。

    在教学中恰当融入思政教育,员工普遍反映加深了对建筑历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同时树立了文化自信。课程教学始终坚持以海南本土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为核心,结合切实需求,为遗产地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如结合暑期调研完成了《三亚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洋浦经济开发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石石矍村冯氏祠堂的保护规划》、《发祥坊修缮设计》、《澄迈学宫的小型博物馆展陈设计》、《南山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等项目,同时以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公众号为着力点,投入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在引领或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国内或省内影响力和知名度、参与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年度每周发表以原创文章为主,一共发表文章155篇,原创共35篇,总用户量1284人,总阅读量2.1万次,累计分享1964次。结合三亚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打造《时光慢读系列》——探寻三亚的本土建筑与文化,内容涵盖古迹故事、崖州八景,以文章及音频的模式同步出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海南本土的建筑与文化,以教学促进科研,发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形成科研成果,服务于文化遗产事业,并以科研成果反哺课堂,形成教学科研促进共生的良性循环。


  • 办公室电话/招生咨询电话:0898-88386753/88386751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 永利集团304am(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入口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http://www.elblogcanal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Dedign By Taoyuan
    • 永利集团304am官方抖音号

    • 永利集团304am微信公众号